栏目分类
PRODUCT CENTER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快乐8选五预测分析最新 > 新闻动态 > 千亿国资“托底”,8000家硬科技企业融资透视

千亿国资“托底”,8000家硬科技企业融资透视

发布日期:2025-05-22 16:22    点击次数:139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正经历深度转型。自"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明确以来,政策持续引导资本向硬科技领域倾斜,叠加外资谨慎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市场格局加速重构。

4 月 17 日,财联社、《科创板日报》与执中、招商银行联合发布了《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出资人解读报告 2025》(以下简称《报告》),通过统计数据还原了一幅最新的一级市场资金端变革图景: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正加速从"资本驱动"转向"政策 + 科技"双轮驱动;国资资金占比攀升至历史新高,硬科技领域"吸金"超六成;地域竞争格局生变,中西部股权投资市场崛起。

1国资"托底"一级市场

政府资金和国资控股机构持续成为国内私募股权市场的出资主力。

《报告》显示,机构 LP 出资连续四年持续下滑,2024 年,机构 LP 认缴出资总额 1.27 万亿元,仅约为 2020 年的六成。其中国资性质资金(政府资金 + 国资控股机构)出资占比 88.8%,对应实际出资约 1.13 万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国资性质基金在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出资比例近五年来一直处在 80% 上下的高位,仅在 2021 年小幅回落至约 78.9% 的占比,随后便持续攀升,在 2024 年达至新高,LP 结构"国资主导"趋势明显。

国资 LP 也走出了分化趋势。其中,政府引导基金在 2024 年逆势扩容,出资额不降反增,达 2299 亿元,同比增长 44%。

政府引导基金中,国家级引导基金呈现出"出资间隔长但单笔体量大"的特点,《报告》显示,国家引导基金平均单笔出资额超 4 亿元,2024 年累计出资总额达到 107 亿元。

更活跃的则是省级引导基金,累计出资 1286 亿元,在整个政府引导基金的分类中占据了出资大头。可以看到,2023 年,省、市、区县级引导基金出资还几乎是"三分天下"的格局,但 2024 年省级引导基金出资远超其他类型引导基金,各省 "集全省之力",将各地市级及区县级的资金统筹调配至省级引导基金出资。

地域细分方面,广东、浙江引导基金出资持续位列前茅。2024 年,广东引导基金出资位列北京之后;浙江依托较强的财政实力与市场化运作能力引导基金出资持续且稳定;江苏引导基金出资则在近两年有所下降。值得一提的是,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因政府对于创投市场的重视而出资较高,其中江西在 2024 年首次跻身前十,福建的出资占比也有明显的提升。

总体来看,2024 年出资额排行前列的政府引导基金为: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合伙)(891 亿元)、深圳市引导基金投资有限公司 (123 亿元)、浙江省产业基金有限公司(72 亿元)、柳州市产业引导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72 亿元)以及无锡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62 亿元)。

国资方面,2024 年,地方国资参投基金数量出现了首度下降,降幅为 19%。而在此前,2020-2023 年期间,地方国资参投基金数量持续上升,2021 年较 2020 年增加幅度较大超过 20%,此后两年也以年均 6% 左右的比例提升。

此外,《报告》显示,2024 年地方国资自有基金管理人新增管理基金数量,也在近五年内首次出现下滑,下降幅度均在 20% 左右。但从单支基金规模上看,2024 年单支基金规模为 10.87 亿元,较 2023 年的 10.45 亿元提升 4%,且为五年间单支基金规模最高。

地方国资中出资额较大的则有: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160 亿元)、黄山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90 亿元)、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84 亿元)以及西部(重庆)科学城产业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72 亿元)。

在一级市场募投双降的大背景下,国资性质资金的持续活跃,无疑起到了稳定市场的"托底"作用。但募资端高度依赖财政与地方国资、"返投比例 + 产业招商"绑定模式成为主流等市场趋势,也引发了各市场主体有关如何平衡市场化与政策性的长期讨论。

国务院办公厅今年的 1 号文恰恰回应了这一点,明确提出"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设立政府投资基金"。长期的政策效用和最终影响,则仍取决于细则内容以及能否加强跨部门合作、增强政策刚性约束等。

2银行"逆袭"与险资"收缩"

"耐心资本"中,银行资金在 2024 年以来亦受到了较多的关注。2024 年 6 月发布的"创投十七条"和 2024 年 9 月发布的《关于做好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扩大试点工作的通知》,均提到了对 AIC 股权投资的扩容安排,银行 AIC 由此成为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金融活水"。

《报告》显示,2024 年,银行业机构出资规模达 756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137%,出资规模为近 5 年最高。这其中,银行 AIC 贡献了绝大部分的出资额,达到 741 亿元。

AIC 作为 LP 参与股权投资通常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投资盲池基金或专项基金,另一种则是债转股投资。截至目前,五大 AIC 中,工银投资累计出资最多,自开展股权投资业务在少数地区进行试点以来累计出资 993.46 亿元,累计基金注册资本达 1578.83 亿元,投资基金数共 48 只,出资覆盖城市达 20 个。排在第二的建信投资累计认缴规模则为 229.59 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AIC 多选择与"国资系"合作,资金较难流动到市场化 GP 口袋中。AIC 通常采用双 GP 模式,会选择具备国资背景 GP 合作。合作的 LP 通常偏好地方国资、引导基金或其他金融机构。在出资比例上,AIC 及附属投资机构依照相关规定出资占比约 20%(股权投资试点扩围后可达到 30%),GP 及其关联方出资 30% 左右(视各地具体要求),剩余部分会寻求引导基金、保险公司、国资或上市企业等补足。

同样被寄予厚望的"长钱"——险资,在 2024 年的出资规模和出资笔数则为近五年来最少,其出资规模为 723 亿元,同比下降 46%;出资笔数仅为 55 笔,近五年来首次跌进两位数。

险资的"活水"同样仅惠及少部分 GP。受限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险资合作的 GP 准入门槛高,需满足"管理资产余额不低于 30 亿元,成功退出项目不少于 3 个,注册资本不低于 1 亿元",因此每年能与险资合作的机构相对固定。2020-2024 年险资累计合作投资机构 221 家,获投金额较多的 GP 中不少是保险机构旗下股权投资平台。2024 年获投金额较多的几家机构则包括中金资本、深创投、人保资本股权、普洛斯资本以及红杉中国。

当前,政策端有鼓励险资加大投入股权投资市场的趋势。

2025 年 3 月,《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发布,其中提出,支持险资通过母基金、直投基金等方式参与科技创新;政策鼓励险资发挥长期资金属性,通过股权投资支持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 本月则有《关于保险资金未上市企业重大股权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的出台,该政策调整了"重大股权投资"的可投资行业范围,如保险集团、保险公司增加与保险业务相关的科技、大数据产业等,原为养老、医疗、汽车服务。

其他机构 LP 方面,上市公司 2024 年出资金额出现大幅下滑:231 家上市公司共计出资 258 笔,笔数同比下降 39%;出资金额 254 亿元,金额同比下滑 42%。这一变动或与资本市场波动(如 IPO 放缓)、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导致的投资审慎有关。未来随着并购重组政策松绑和产业升级需求,预计上市公司将加大与产业资本联动力度。

3硬科技投资热的"冷思考"

在投资端,机构 LP 的资金在 2024 年流向了 8228 家公司,获投公司数量同比下降 39%;可估算融资金额 8642 亿元,同比下降 37%。

从项目阶段来看,2024 年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更关注初创期项目,初创期项目占比已近半数(49%),同比提高 6 个百分点;扩张期及成熟期项目较稳定,种子期投融资事件则明显减少,整体呈现出向"中间阶段投资"的现象。

以硬科技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仍然是"吸金"最强劲的领域。《报告》显示,2020 年全国投融资赛道分布较为均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产制造作为主赛道的同时,企业服务、新消费等赛道也得到了一定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自 2021 年起,电子信息赛道的比重持续增加,截至 2024 年已经超过 30%;同时高端装备占比也在不断提升。2024 年,新质生产力赛道整体占比已超过 65%。

在硬科技成绝对主线的大背景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三足鼎立","吸金"能力领跑。再进行细分,电子信息项下的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信息化软件及服务、技术硬件与设备;生物医药项下的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以及生物科技,汇集了更多的投融资事件及资金。

从投向可以看到,当前一级市场正加强对技术壁垒高、国产替代空间大的硬科技赛道的押注;资本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与地方政府"链长制"推动强关联;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总体正在从"资本驱动规模"转向"技术驱动价值",未来具备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和产业链协同效应的项目将持续吸引资本,而依赖模式创新的企业将面临更严苛的生存挑战。

但与此同时,部分赛道资金的高度集中,也引发了重复投资和估值风险等方面的担忧。国办 2025 年 1 号文就已体现出防止资本招商无序竞争、重复投资的长远发展导向。

在政策引导与市场规律的角力下,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正呈现出"政府托底、科技攻坚、区域分化"的显著特征。硬科技投资能否穿越周期兑现预期,政策"活水"如何激发市场化生态,将决定下一阶段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真正成色。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政策红利中捕捉结构性机会,同时警惕过热赛道的估值陷阱,或是 2025 年的生存法则。